发布时间:2024-09-20
浏览次数:
改革开放40年来,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。环境公共支出(EPE)作为实现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,理应发挥重要作用。然而,由于我国分权框架下的环境治理可能存在“逐底竞争”的现象,加之政府环境投资具有“利益外溢”的特点,一个地区的环境策略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,这些因素使得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强的支出意愿。在此背景下,区域之间的EPE策略互动机制如何?是否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水平差异的影响?这种差异能否促进区域间的EPE策略互动?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有益探讨。本文创新性地从不平等视角,分析了我国省际EPE策略互动的大小、方向、不对称性和趋同状况,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。
注:环境公共支出具体包括环境规制类支出,环境服务类支出和环境行政性事务支出。根据不平等厌恶理论,地方官员的心理偏好可能受到地区差异(经济发展水平、环境污染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)的影响,这最终影响他们的支出决策。
环境公共支出(EPE)作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关键所在,尚未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。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0 – 2015年的数据,采用单区制和双区制空间面板模型,从不平等视角来探索EPE的策略互动模式并分析人均环境投资的趋同性。主要结论如下:首先,省际EPE存在明显的模仿型策略互动。换言之,如果竞争地区的EPE降低,则该地区的EPE也会相应降低。其次,欠发达地区对区域EPE策略的变化更为敏感。此外,ng28入口低污染地区对周边区域的EPE决策更加敏感。省际EPE的趋同性分析表明,各省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促进环境公共支出的模仿行为,这较好地解释了长期以来不同地区EPE持续走低的原因。本文进而从缩小区域差异、弱化地方政府的不平等厌恶以及改善互动策略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。
刘振华,中国矿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与管理。